过去十余日,印巴冲突不断升级: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造成26人死亡。
随后印度与巴基斯坦均采取强硬措施:印度政府指责是巴基斯坦支持的武装组织所为,并采取了包括关闭印巴边境口岸、驱逐巴外交人员、暂停《印度河河水条约》等在内的一系列反制措施;巴基斯坦政府对印度的指控予以否认,实施对等反制措施,如关闭领空、暂停贸易等。
在其后几天里,印巴两国军队在控制线和边境地区接连发生相互枪击、炮击事件。
4月28日,莫迪召开特别安全会议讨论针对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的军事打击方案,并在随后宣布给予军方“完全行动自由”来决定印方回应的方式、目标和时机。
据媒体最新报道,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似已进入备战状态,不仅千余所学校停课放假,民众还被建议提前储备粮食。
两国军队厉兵秣马,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尼勒姆山谷,远眺印军哨所。 图自央视新闻
此次印巴冲突的原因分析
据笔者了解分析,此次冲突大概率是克什米尔本地反抗势力对莫迪政府克什米尔政策的暴力反击。这场袭击凸显了克什米尔地区历史、宗教和政治局势的复杂性。
克什米尔地区本就是印巴之间矛盾和冲突的焦点,莫迪政府2019年修改宪法第370条款,废除35A,取消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特殊地位”并将该邦划分为两个联邦直辖区,在该地区派驻重兵,对该地区民众实行高压统治,并允许外邦印度教徒迁入并购买土地和房屋,激化了当地宗教矛盾与分离主义情绪。时至今日,这一情绪被袭击者利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