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军对乌克兰发起了一次猛烈袭击,导致乌克兰“游隼”导弹的制造能力被彻底摧毁。这一消息在国际军事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座工厂曾是乌克兰军方在困境中挣扎的希望,象征着乌克兰军工在绝望中仍闪烁的微弱光芒,如今却被俄罗斯的攻击无情扑灭。
“游隼”导弹被誉为乌克兰版的“伊斯坎德尔”,是乌克兰为增强自身军事实力而研发的一款战术弹道导弹。这款导弹的性能与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非常接近,射程达300公里,飞行速度可达到5.2马赫。导弹的设计由著名的“南方设计局”主导,该设计局曾参与研发苏联的“白杨-M”战略核导弹,拥有深厚的技术背景和经验。如果乌克兰能够大量装备“游隼”导弹,将有可能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不再需要从美国请求提供“ATACMS”弹道导弹。自主研发先进的导弹对于任何国家的国防至关重要,不仅能增强国家的军事威慑力,还能让国家在战争中占据更多主动权。然而,俄罗斯的这次袭击彻底摧毁了乌克兰在这方面的努力,使乌克兰的军事自主之路再次遭遇重大打击。
“游隼”导弹的研发历程充满波折。其起步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时乌克兰决定替代老旧的苏联导弹而着手研发新型武器。2011年,乌克兰发布了“Hrim”导弹,但由于资金短缺,项目无法继续推进。为了寻求资金支持,乌克兰开始四处寻找投资,最终得到了沙特的资金援助。在沙特资金支持下,乌克兰在“Hrim”导弹的基础上研发了“Hrim-2”版本。这款导弹的射程为280公里,主要面向出口,而为自用改进的版本则被命名为“游隼”,其射程设计为500公里。根据原计划,乌克兰本应在2018年完成“游隼”导弹的研发,但进展却陷入了沉寂。直到2024年,泽连斯基总统才透露,乌克兰首次制造了100枚国产导弹,外界推测这些导弹很可能正是失踪已久的“Hrim-2”。然而,乌克兰似乎并未生产出射程达500公里的“游隼”导弹,实际射程为300公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