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韩国大法院一纸判决,将共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李在明涉嫌违反《公职选举法》案发回重审。这已是该案第三次司法程序转折——从一审有罪、二审无罪到三审发回,李在明的总统之路仿佛被卷入一场永不停歇的漩涡。
作为旁观者,这场“活罪难逃”的司法拉锯战,不仅是一个政治人物的命运跌宕,更折射出韩国社会在民主与威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层撕裂。
司法“罗生门”:程序正义还是政治工具?
李在明案的争议核心,在于其是否在2021年总统竞选期间就两个地产项目作虚假陈述。检方指控他“说谎误导选民”,而李在明坚称这是“政治迫害”。案件审理的反复性令人咋舌:一审认定罪名成立,判刑一年缓刑两年;二审推翻原判宣告无罪;三审又以“法律适用存疑”为由发回重审。这种摇摆不仅暴露司法标准的模糊,更让公众质疑:法律究竟是为公正服务,还是沦为权力博弈的筹码?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案件关键证人金文基在调查期间离奇死亡,检方始终未能提供直接证据链。这种“悬疑”色彩,使得案件天然携带政治阴谋论的基因。正如韩国网友讽刺:“证人死了,证据没了,罪名却活着。”
政治“双城记”:李在明与尹锡悦的镜像人生
李在明的命运与前任总统尹锡悦形成微妙对照。尹锡悦因“戒严令风波”遭弹劾罢免,却在拘留52天后获释,理由是“羁押程序瑕疵”。两位政治对手,一个因司法程序漏洞重获自由,另一个因程序争议陷入困局——这种反差恰似韩国政治的AB面:当权者总能找到制度缝隙,而挑战者则被制度的高墙反复撞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