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目光聚焦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期待美俄乌三方会晤能为乌克兰冲突带来转机。然而,真正的博弈早已在阿拉斯加的冰冷空气中悄然上演。一方急于扮演“和平缔造者”,另一方则保持战略沉默,而本应是核心的欧洲,却一度被排除在谈判桌之外。这场表面上的“和谈”背后,实则是一场关乎后冷战国际秩序走向的权力较量与利益撕扯。
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于8月15日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军事基地举行了超过两个半小时的会晤。双方虽称会晤“具有建设性”且“富有成果”,但并未就俄乌停火等核心议题达成实质性协议。紧接着,特朗普宣布将于8月18日在白宫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会面,并计划如果此次会晤顺利,将安排美国、俄罗斯、乌克兰三方领导人会晤。泽连斯基对此提议表现出积极态度,表示支持并计划讨论结束俄乌冲突的“所有细节”。然而,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会议中对三方会晤相关内容只字未提,保持了战略性的沉默。
与此同时,在阿拉斯加会晤中被“拒之门外”的欧洲领导人也受邀前往华盛顿,与泽连斯基、特朗普商讨乌克兰问题。德国、英国和法国决定是否派代表参加此次会晤。德国总理默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欧洲希望俄乌立即停火,但特朗普认为更应达成全面的和平协议。美方转变态度,愿意与欧洲一道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这一系列外交动作揭示了后冷战时代国际秩序的脆弱性与不确定性。
此次外交行动凸显了美国试图主导全球议程的意图。特朗普政府通过先与普京会晤,再推动与泽连斯基的会谈,并最终设想三方会晤的路径,展现出其在解决地区冲突中的主导地位考量。这种布局旨在将乌克兰冲突的解决进程纳入华盛顿的掌控。特朗普甚至表示自己“2分钟”内就能知道会晤是否能取得进展,如果进展不顺利,就会离开。这种策略意在降低外界期待,同时为后续操作预留空间。然而,这种策略在实践中面临多重挑战,尤其是在涉及领土等核心利益问题上,各方立场难以轻易调和。特朗普曾提出“交换领土”方案,但这一方案与俄乌双方的既定立场存在巨大差距,乌克兰一再表明不会割地求和,欧洲也支持乌方观点,使得和谈前景黯淡。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