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冰冷的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嘲讽。1867年,沙俄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将这片土地卖给美国,平均每平方公里仅值4.2美元,一个被后世俄罗斯人视为国耻的价格。158年后,普京踏上了这片故土,与特朗普在2025年8月15日举行俄乌战争爆发以来首次美俄元首面对面会谈。选择阿拉斯加作为会晤地点绝非偶然:它规避了国际刑事法院对普京逮捕令的风险,地理上紧邻俄罗斯,更象征着领土交易的隐喻。历史轮回中,土地再次成为大国交易的筹码,只不过这次轮到乌克兰被摆上祭坛。
普京的“让步”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战术烟雾弹。表面上,他收缩了领土要求——从强令乌军撤出乌东四州,变为仅聚焦顿巴斯地区;军事上也承诺暂停攻击能源设施,甚至在库尔斯克前线设立“静默区”。然而这些姿态掩盖着残酷的现实逻辑:俄罗斯国防开支已飙升至预算的45%,石油收入暴跌30%,前线兵员与导弹库存濒临枯竭。特朗普的组合拳更让普京窒息:将国际油价打压至65美元/桶并计划进一步压至50美元,同时威胁对购买俄油的印度等国加征50%关税。当克里姆林宫的商业活动指数跌至三年最低点时,普京的“善意”不过是力不从心的权宜之计。
特朗普需要一场外交胜利兑现“24小时结束战争”的竞选狂言,摆脱上千亿美元援乌支出的国内压力。更赤裸的是其交易逻辑——他公然宣称“普京无需先见泽连斯基”,将主权国家领导人视为可绕过的障碍。据披露的协议框架,美方可能挪用被冻结的3000亿美元俄罗斯海外资产,效仿19世纪美墨战争后“购买”加州的模式,将乌东领土易主包装成“合法赔偿”。另一种方案则是“顿巴斯换哈尔科夫”的土地置换游戏,用俄军撤离部分区域换取乌克兰默认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沦陷。无论哪种,都是强权对国际法的公开嘲弄。
泽连斯基在基辅的寒夜里发出锥心之问:“如果有第二次瓜分,第三次必然会到来。”他的愤怒指向历史教训——2014年克里米亚被吞并时西方的绥靖,直接导致了今日的全面战争。这位曾获西方追捧的战时总统,如今连坐上谈判桌的资格都被剥夺。当特朗普与普京在阿拉斯加举杯时,乌军正面临扎波罗热补给线切断、前线弹药耗尽的绝境,泽连斯基支持率更已跌破50%。战场上的血尚未流干,外交上的棺木已开始钉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