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马克龙在2024年底的欧盟会议上,用一句犀利的比喻点破了欧洲的焦虑:“世界由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组成,欧洲若继续当食草动物,只会沦为别人的菜单。”彼时,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宣布胜选,高举“美国优先”关税大棒来袭,让欧洲各国心生警惕。
步入2025年初,特朗普无差别的关税大棒行为果然来袭,尤其对中国屡屡加征的关税壁垒,俨然有引爆全球关税大战的意思。但谁也没想到,这场主要针对中国的关税战,却意外让中欧产业链加速咬合,上演了一出“西方不亮东方亮”的全球贸易变局。
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时,全球供应链像被按下快进键的俄罗斯方块。中国深圳的玩具商直接取消圣诞订单,洛杉矶港口堆积的集装箱里,芭比娃娃的粉红包装盒上还留着东莞工厂的质检贴纸。美国零售商们发现,往年提前半年备货的万圣节南瓜灯,今年竟要跑到义乌小商品市场求着厂家开模赶工。
中国商务部和外交部屡屡做出强硬表态,前一天美国向中国加征的关税,中国第二天便加征回去,摆明了要与特朗普毫无底线的霸权行为抗争到底。随后特朗普政府不得不服软,接二连三表明和缓态度,暂停关税加征、给双方留足缓冲余地。
中美经济因关税脱钩时,中欧之间却打的火热。与中美贸易额断崖式的下跌不同,中欧贸易额直接飞速上升。郑州开往汉堡的列车从每周3班暴增到每日2班,满载着浙江光伏板和苏州伺服电机的集装箱,正在波兰边境排队通关。欧盟在这场关税中也想通了这些,开始频频与中国在经济上互动。
当特朗普威胁对欧洲汽车征收25%关税时,斯洛伐克经济部长亲自带队飞往宁德时代总部,用中欧班列运回的动力电池,在布拉迪斯拉发工厂组装成“欧洲心脏”,再整装出口美国。这种“中国心脏+欧洲外壳”的模式,让慕尼黑智库研究员戏称:“我们正在见证工业版的忒修斯之船——当所有零件都来自中国,这辆宝马还算德国制造吗?”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直接在中企投资协议里加入“特朗普条款”,规定若美国加征关税,布达佩斯工厂立即转型为欧洲区域总装中心。这场中欧之间的供应链重构甚至改写了地中海航运版图。比雷埃夫斯港的希腊工人发现,来自宁波港的集装箱不再转运鹿特丹,而是直接装上开往北非的滚装船。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